《網路作家》

| | | | 轉寄

失望的真相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圖片提供/123RF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失望中的盼望系列的第一章

生命是一連串漫長且持續的失望,許多人在三十幾歲的時候會意識到這點。童年的時候,生活似乎充滿希望。青少年的時候,充滿了焦慮不安──但即使焦慮不安,也依然心懷希望,因為青少年的不安只是默默地不滿,認為事情可以好轉。人到了二十幾歲的時候,依然可能帶有一些幻想,覺得這個世界很快就會變得更好了。一直到三十幾歲的時候,人才會開始意識到,未來並不會比過去更好。到四、五十歲以後,人只會發現亞歷山大波普那句惡名昭彰的話越來越有說服力:「毫無期望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必永不失望。」人活著,就是會一直失望。

所以要振作起來。這句話說來有點奇怪,但是,如果你感到失望,就表示你是以正確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沒有人喜歡失望的感覺,失望本身與失去帶來的悲傷是類似的,而且終極而言,我們並不是為了失望而被造的。但就像所有的情感一樣,失望能夠衡量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有何看法──他對生活的信念和渴望是什麼。有時候,當你活在一個破碎的世界時,你若相信並想要正確的東西,就會導致失望。

失望的經歷

人類之所以能夠感受到失望,是因為有期望的能力。我們天生就會嚮往更好的生活。每一個克里夫蘭球迷都知道這點。每一個滿臉青春痘的青少年、每一對失眠的新手父母、每一個在事業上打拚的年輕人、每一個剛離婚且獨自一人坐在空蕩蕩屋裡的人,也都知道這點。我們每個人都會在心裡幻想一個更美好的生活,那樣的生活沒有現實生活中最痛苦的那個部份。我們都是住在沙漠裡,卻幻想著花園。

夢想中的花園從來沒有出現,這令我們感到失望。當然,我們知道夢想不會馬上實現,但或許會逐漸實現吧?或許會在生命中的下一個階段實現?也許就在下一個轉角?這些「或許」就是我們心裡的幻想,而我們都期望這些幻想成真。

當現實生活沒有實現我們的期望時,我們就經歷到了未符合期待的失落感。這裡的關鍵字就是現實和期望,而這兩者也都有神學上的含義。

失望的神學

現實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早在你我吸第一口氣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個世界是我們生活經歷的既定部份,我們一出生就在這個世上,一生的時間也都在這個世上活動。這個世界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我們無法決定這個世界的樣貌,而且無權干涉這個世界運行的法則。現實,終究是現實。現實總是不像我們幻想的伊甸園一樣美好。

現實,就是上帝將我們放置於其中的這個世界。《創世記》二章8節的神學意義很容易被人忽略:「耶和華上帝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上帝讓亞當作為祂形象的實體,並把亞當放在一個具體的地點。這個世界在亞當之前就有了,他無法決定這個世界要如何,但是這個世界由他管理,他也要在這個地方順服上帝(一28)。亞當不能只活在自己的想像裡,他必須在他的想像以外的一個現實世界中生活。

另一方面,「期望」是人類對現實的一個回應;作為回應,我們確實是有發言權的。「期望」有一部份是希望,有一部份是預期現實將會如何。之所以有一部份是希望,是因為這是對良善的一種期盼。如果預期的壞事沒有發生,沒有人會因此感到失望的,反而是鬆了一口氣。「希望」就是期待現實生活將會充滿更多的喜樂、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成就和更多的和平。

亞當因著不順服上帝而無法繼續待在那美好的現實當中。上帝把他和他的妻子趕出了伊甸園,進到了充滿失望且死亡與敗壞橫行的世界裡(創三8-24)。世界原本到處都有果子可以吃,如今卻長滿了荊棘。亞當的子孫所繼承的就是這樣的現實。但他們同時也繼承了有關伊甸園的記憶。我們能夠失望,就表示我們期望著一個比現實世界更美好的世界。

所以,這樣說來,「失望」對於這個令人失望的世界來說,的確是個準確的回應。我們在聖經中到處都可以看到失望——約伯咒詛自己出生的那天(伯三3)、可拉的眾子對照這個地方和死人之地(詩八十八12)、還有保羅提到說受造之物在痛苦和幻想破滅之中嘆息、勞苦(-22)。這些令人失望的事,是一個確切的徵兆,使我們知道一定還會有更多令人失望的事發生。

那我們該如何處理個人的失望呢?以下是一些原則。

你所遭遇的失望,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正如一開始說過的,生命是一連串漫長且持續的失望。這個漫長的失望會在數以千計的事件中呈現出來,例如破碎的家庭、失敗的人生和疾病纏身。好幾年的籌備和勞苦,換來的只是更多的變數,而不是更少。害怕孩子成年後不會繼承家庭的價值觀。原本應當要持續一輩子的關係,卻不到半路就結束了。或者甚至更慘,你得到了你渴望的東西,而它們卻沒有帶來它們承諾的幸福。

這些頻繁發生的失望,比那令你失望的情境還有更深的意義。傳道書的智者在他日照充足的園子裡,坐在搖曳的果樹下,與世界各地的達官顯貴歡宴,又茫然地看著天空,說:「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一14)

這個傳道者的失望終極而言並不是因著果樹、食物或達官顯貴,他的失望是因為全盤地意識到這個世界不但不會提供終極的滿足,而且是無法提供。你個人的失望,其實只是你意識到這個事實而已。

如果你想要以敬虔的方式來處理失望,你首先必須承認你的失望並不是只有你會經歷到。這個世界並沒有特別對你不公平,而是對每個人都不公平。如果你認為你的失望對你造成的負擔,比別人的失望對別人造成的負擔還要重,那麼你很快就會感到自憐,還會得到自憐那不易察覺的夥伴,也就是自恨。

你的失望能夠指出你的期望並不符合上帝對現實的說法——上帝告訴我們說這個世界是破碎的。你的失望可能是因為你期望這個世界比上帝說的還要更好。每個人私底下都比較想要立刻回到舊的伊甸園去,而不是耐心地等候新的伊甸園。但是上帝說,這個世界就是以無益與艱困為記號的。從世界而來的快樂雖然是真實的,卻是短暫的。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接受上帝對於這個墮落世界裡生活的描述?

以失望的種類來舉例好了。我剛才提到:破碎的家庭、失敗的人生或逐漸惡化的健康。上帝設計家庭,確實是為了要提供親密感與安全感,但是在一個墮落的世界裡,人與人的關係都是破碎的。許多人期待一個理想的家庭,因此無法喜愛他們實際上的家庭。工作與生涯是我們的呼召當中非常根本的一個部份,是上帝要用來給予我們滿足與照顧的部份,但是在一個墮落的世界裡,職業生涯是沒有保障的。我們若期望一個理想的生涯,就會對工作感到焦慮,而無法在其中享受。關於個人身體健康也是如此。上帝讓人類的身體可以自行痊癒,但是我們身上每一個疼痛都清楚地提醒我們自己正處在墮落的狀態之中。我們對於完美健康的渴望,可能會讓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變得不知感恩。

我們期望著一個沒有受到墮落影響的世界。當我們這樣期望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堅持我們自己給這個世界定下的標準,而不是信靠上帝來面對這個世界實際的樣子。

另一方面,你的失望也可能顯示,你的期望確實是與上帝論到現實生活時說的話一致。雖然上帝告訴你說這個世界是破碎的,不過祂也告訴你說這世界不應該是這個樣子。你的失望可能表示你認同祂的說法。你因著破碎的家庭而感到悲傷,因為你知道我們原本是被創造要來享受親密之愛的。你因著突然失去工作而感到理想破滅,因為上帝原本是要讓工作可以產生獎賞的。你的身體無法照著你想要的做出反應,令你感到沮喪,因為你知道上帝創造身體原本是完整的。符合上帝的期望與否,在於你是否願意承認上帝對於你生命實際情況的敘述。

你的失望應當令你產生兩個行動:悲痛和尋求。傳道書的作者教導我們要為失望而悲痛。所謂的悲痛,意思是要帶著信心去向上帝哭訴。向上帝表達我們的失望,而不是把失望藏在自己心裡。我們藉著悲痛來向上帝表達我們的期望,並信靠祂照著祂的智慧和祂的時間表來修復破碎的情況。

希伯來書十一章那些有信心的人教導我們要嚮往一個更美的家鄉。信心會讓人在現實生活中做出看似怪異的行動,也就是不以這個世界為歸宿。挪亞因著信,預備了一艘方舟,使他全家得救。亞伯拉罕因著信,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因著信,撒拉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卻還能懷孕,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多國的子孫來。摩西因著信,就不肯被稱為法老女兒之子,寧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這些人都不以現實生活為滿足,而是盼望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有上帝的未來。

打起精神來吧!「失望」可以被提煉去做好的用途。如果我們的現實生活教會了我們悲痛與尋求,那麼我們就能在這漫長、持續的失望中好好地往前走。我們將在未來、沒有破碎的世界裡,把所有的失望都拋諸腦後。




本文最初發表於《桌邊談》雜誌。

傑瑞米‧皮埃爾(Jeremy Pierre)博士是美南浸信會神學院聖經輔導系的教授和系主任。他也是肯塔基州路易維爾市克利夫頓浸信會教會的牧師。他是多本書籍的作者 ,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動態心理》(The Dynamic Heart in Daily Life)。